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345 (第2/2页)
。日前传闻他杀了朝中叛党余孽,据山伯观察,那些皆是世家巨富。王谢已递呈辞表,萌生退意,娘,祝家朝中无人,更应该明哲保身才是。” 祝母知他所言不假,可如今已别无退路,冷哼了声,“危言耸听。我打理祝家庄多年,孰是孰非心中有数,不必你这小辈指手画脚。” 两方观念不合。 祝英台夹在中间,极其为难。 正如祝英齐当初忧虑的那般,梁山伯过于维护弱者,他维护佃户,而偏巧,祝家有很多佃户。加之祝氏过于宠爱祝英台,梁祝成婚之时分了千亩良田过去,祝家几位兄长看不过去,冷嘲热讽煽风点火。 怎会没有矛盾呢。 眼见着两方闹得越来越僵,祝英台试图劝阻,却毫无效果。 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横亘着个马文才的世界。姜晨并未对他们做什么,甚至乐见其成。他们近乎一帆风顺,祝母自然只看到梁山伯出身贫寒,感受不到梁山伯的品德美好有情有义,更不必提什么尊重之情。 梁山伯并不适合做个生意人,他经手的农庄基本入不敷出。他是个心怀天下的君子,因此即便割了自己的rou去救济世人,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,何况只是家中些许产业而已。 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也许得来结草衔环传为佳话,但这乱世,注定割rou喂狼。 祝英台相劝,并无效用。她理解梁山伯的善良,之后也不再阻止。 直到祝氏的家大业大招人妒忌。流寇一拥而上,洗劫祝府。 姜晨上位之时,马俊义已迁至建康,彼时任杭州太守的,是桓伊。待闻讯赶去,只见祝府火势冲天,惨叫声不绝于耳,众人在门前抱头逃窜,场面混乱不堪。桓伊领兵冲进去,控制住局面,拷问时,竟发觉这些乃是祝府近年来收留用作佃户的北下流民。 看着祝府挤着满满的人,桓伊都不能想象,祝府之中究竟匿藏流民几何。朝廷虽未明旨,但土断政策已开始实行。这般时节,祝府竟敢收留如此之多的流民,简直,简直胆大包天。 再追根究底,竟是梁山伯所教追求的公正自尊。他们觉得自己辛苦,而祝氏不但坐享其成,还能颐指气使。加之逃亡之中,有亲友做了流寇,两方暗有往来。一方在外,一方在内,他们脑热之下,拿起铁锹锄头冲进祝府…… 全然忘记,若无祝家,他们还在流离失所,不知几时才能等到朝廷编制。 祝父躲避不及,祝英齐为掩护母亲兄长,二人不幸身亡。 桓伊听闻因由,感叹祝府不知收敛招人眼红的同时,自己辖地发生了如此恶劣且简直无法掩饰过去的□□,顿觉这个太守当到头了。 祝府一片哀啼。 梁祝闻讯自贸县赶来,才进灵堂,祝母红着眼睛,冲上来给他一巴掌,流泪大叹道,“梁山伯,你好啊!” 祝英台冲上前护住他,“娘,你这是做什么!” 一身孝衣的祝母睁着眼睛,简直不可置信,不信面对父兄的棺裹,她疼宠多年的女儿此时还站在梁山伯一边。 “做什么?我杀了他!” 梁山伯咚跪下来,心中同样十分痛苦,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。山伯确实万死莫赎。” 祝母见他诚挚,平静了些。 祝英台在他身边,流着泪道,“山伯,这不是你的错。那些流民,是他们伤了爹和八哥。他们才是罪魁祸首。” 祝母惊呆了,不能想象说出此话的竟是自己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